- 朱常锐;覃颖婷;李思锐;张云飞;方浩文;侯志伟;王茜龄;
蚕豆(Vicia faba L.)是一种典型的以根瘤固氮的豆科植物,其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蚕豆根部分离出30株内生细菌,并选出3株潜在的促植物生长菌株。经鉴定,这3株菌株均属变形菌门的革兰阴性短杆菌,其中CD11-4为肠杆菌(Enterobacter),分泌吲哚乙酸(IAA)能力最强(163.55 mg/L);CD11-8和CD15-1为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溶磷能力(D/d>2.0)和产铁载体能力(D/d>3.0)强。盆栽试验表明,CD15-1菌株菌液灌根处理可显著增加桑苗的根鲜重(35.46%)和株高(38.02%)。桑苗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根系代谢物联合分析表明,CD15-1可能通过溶磷改善根际养分有效性,富集根际假单胞菌(Pseudomonas),激活溶酶体通路(物质循环利用)、苯丙烷类合成通路(抗逆)及ABC转运蛋白通路(养分吸收),富集差异代谢物大黄素(emodin),增强植物防御功能,促进桑苗根系发育与磷素利用。
2025年02期 v.51 9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7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赵帅琦;缪望龙;盛晟;潘鑫;李萍;周卫红;吴福安;
镉是我国农田土壤中一种危害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积累,影响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为研究镉胁迫对桑螟的毒理学作用,通过添食不同浓度镉处理的桑叶,研究镉对桑螟生理生化与组织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下,桑螟发育历期无显著变化,但产卵量显著减少;镉会影响桑螟体内甘油三酯含量及脂肪酶活性;镉还会对桑螟中肠与脂肪体造成损伤,镉浓度越高,损伤越严重。该研究从生理生化和组织水平明确了镉对桑螟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为了解重金属污染地区桑螟的发生趋势并对其进行适时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2期 v.51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8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朱涵奇;梁鑫浩;陶锐;朱媛媛;李萍;周卫红;吴福安;盛晟;
寄生蜂雌蜂通常会向寄主体内注入毒液、多分DNA病毒等寄生因子,为子代蜂生长发育营造良好的生理环境,顺利实现寄生。相应地,寄主启动先天免疫防御系统应对寄生蜂寄生因子注入。其中,酚氧化酶原级联反应介导的黑化反应在昆虫免疫系统中发挥核心作用。磷脂酶A_2(phospholipase A_2,PLA_2)是一类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催化酶,催化与磷脂sn-2位点相连的脂肪酸特异性水解。研究发现,三类PLA_2中,分泌型PLA_2(secretory PLA_2,sPLA_2)与细胞内Ca~(2+)非依赖型PLA_2(Ca~(2+)-independent PLA_2,iPLA_2)参与了昆虫的免疫反应,但PLA_2是否在寄主昆虫响应寄生蜂寄生中发挥作用尚未报道。桑蟥聚瘤姬蜂毒液注入诱导大蜡螟模式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基因PGRP、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基因SP显著上调表达,抑制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基因PPO表达,并且在毒液注入前期(48 h内)诱导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基因上调表达。此外,利用RNAi干扰技术沉默GmPLA_2后,serpin、酚氧化酶激活酶(phenoloxidase-activating enzyme)基因、酚氧化酶激活因子(phenoloxidase-activating factor)基因等通路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桑蟥聚瘤姬蜂可能利用毒液诱导GmPLA_2表达,进而调控寄主幼虫的酚氧化酶级联反应。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PLA_2在寄主响应寄生蜂毒液注入的免疫反应中的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有效发挥桑园寄生蜂的控害潜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2期 v.51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李慕秋;简雯杰;袁紫萱;李木旺;孙霞;
赖氨酸是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必需氨基酸,需从桑叶中摄取。对3龄期家蚕幼虫添食0.01 g/mL和0.02 g/mL赖氨酸,分析赖氨酸对家蚕生长发育和茧质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01 g/mL赖氨酸添食组家蚕从5龄第4天起体质量显著增加,到第7天时相比于对照组(2.03 g),平均每头蚕体质量(2.14 g)增加5.41%。0.01 g/mL赖氨酸添食组雌雄家蚕的茧层率分别提高0.68和0.76百分点。对赖氨酸降解过程关键酶α-氨基半醛合酶(α-aminoadipic semialdehyde synthase, AASS)的编码基因BmAASS进行不同组织表达水平分析,发现随着添食赖氨酸浓度升高,在5龄第3天幼虫的中肠和丝腺中BmAASS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而在脂肪体中的表达量逐渐降低。同时,分析添食赖氨酸对丝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添食赖氨酸能够促进Fib-H和Ser-1的表达,同时抑制Fib-L和P25表达。以上结果表明,添食0.01 g/mL赖氨酸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及茧层率等茧质性状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认为0.01 g/mL赖氨酸可以作为单种营养物质添加剂,这为家蚕人工饲料的品质优化和改善提供了实验基础和数据参考。
2025年02期 v.51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蔡雅妮;范有鹏;杨忠华;韦俊宏;潘国庆;李春峰;
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感染导致的家蚕血液型脓病给蚕桑产业造成巨大损失,然而BmNPV与宿主的互作机制至今仍然不明晰。前期的研究发现,BmNPC2可显著促进BmNPV感染,BmNPC2蛋白能够直接与BmNPV的囊膜蛋白GP64互作,敲除BmNPC2影响病毒粒子在晚期内体中的膜融合效率。为了鉴定BmNPC2蛋白与病毒囊膜蛋白GP64的互作关键位点,首先通过同源建模以及酵母双杂交试验,筛选出BmNPC2蛋白与囊膜蛋白GP64互作的2个关键区段。随后,将这两个区段位点的氨基酸进行逐个突变,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N95、D97、P105为关键互作位点。在敲除BmNPC2基因的BmE细胞中回补突变3个关键位点的BmNPC2蛋白后,细胞中BmNPV的病毒相对载量显著低于回补野生型BmNPC2蛋白组。以上结果表明,BmNPC2的这3个关键位点的突变显著减弱了BmNPV的感染能力,这些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BmNPV侵染家蚕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51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邹静蕾;夏君铭;费世港;林佳生;冯敏;孙京臣;
Meiotic recombination 11(MRE11)是MRE11-RAD50-NBS1(MRN)复合物的关键组成部分,在DNA修复和先天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家蚕的BmMRE11蛋白与粉纹夜蛾和烟草夜蛾的MRE11蛋白具有密切关系。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感染后48 h,BmMRE11在BmN细胞和脂肪体中的表达均有上调。通过RNAi技术在BmN细胞中敲降BmMRE11基因,病毒基因vp39在BmNPV感染后48 h的表达显著上调,而病毒DNA含量在感染后24 h显著上调。利用pIEX表达载体过表达BmMRE11,病毒基因vp39在病毒感染后48 h的表达显著下调,病毒DNA含量在感染后48 h也显著下调。同样,在蚕体中进行BmMRE11基因敲降,病毒基因vp39和病毒DNA含量在感染后72 h均显著上调。结果表明,家蚕BmMRE11蛋白具有抑制BmNPV病毒增殖的作用,这为昆虫先天免疫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2025年02期 v.51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唐名艳;唐亮;何章帅;董桂清;于弋翔;黄深惠;孟宪志;蒋满贵;胡文娟;潘国庆;
探究家蚕母蛾带毒程度与子代蚕卵胚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关系,同时调查不同原种子代蚕卵胚胎对Nb的抗性差异,对家蚕微粒子病检疫以及家蚕抗病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于5龄第3天,用低(40个孢子/头蚕)、中(400个孢子/头蚕)、高(4 000个孢子/头蚕)3种不同剂量的Nb孢子添食原种932×芙蓉(9·芙)和7532×湘晖(7·湘),获取带毒程度不同的母蛾,分别与7·湘、9·芙健康雄性蚕蛾交配制成一代杂交种蚕卵;进而将感染母蛾所产蚕卵即时浸酸后催青72 h,采用重组酶介导链替换核酸扩增技术(RAA)、量子点层析核酸检测试纸条(QNALFS)、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3种分子检测方法检测胚胎感染情况。试验结果显示:qPCR和RAA两者检出率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QNALFS;母蛾带毒量在镜检无毒(<10~4个孢子/蛾)至低带毒(10~4~2.5×10~6个孢子/蛾)之间时,胚胎的感染率及感染程度没有明显变化,而当母蛾带毒量上升至高带毒(>2.5×10~6个孢子/蛾)时,7·湘子代蚕卵胚胎的感染率、感染程度以及9·芙胚胎的感染率显著上升,但9·芙子代蚕卵胚胎的感染程度变化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9·芙子代蚕卵胚胎的感染程度同时受攻毒剂量和母蛾带毒程度的影响,低、中剂量攻毒时9·芙高带毒、低带毒、无毒母蛾的胚胎感染程度相近,只有高剂量攻毒时高带毒母蛾的胚胎感染程度才显著上升;9·芙和7·湘2个品种的胚胎感染率差异不显著,但9·芙高带毒母蛾子代蚕卵胚胎感染程度极显著低于7·湘。研究结果表明:母蛾带毒程度显著影响7·湘、9·芙子代蚕卵胚胎感染率,且母蛾带毒程度与胚胎感染率呈正相关;但母蛾带毒程度与胚胎感染程度存在不确定性的关系,同时受品种、攻毒剂量的影响;9·芙子代蚕卵胚胎对Nb的抗性高于7·湘。试验结果可为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检验的完善、成品卵检测新标准的制定以及微粒子病抗病素材的选育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51 15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俞鸣;张钹;邓红美;岳渝莎;刘映筱;武圣杰;王永隆;郭怡辰;张青;陈艳玲;柴春利;
家蚕具有丰富的有色茧品系,由于含有的色素种类及含量不同,茧色呈现深浅不一的黄红色或者绿色。以黄红茧品系西色14和绿茧品系西色15为材料,分析高温高压水蒸气法与碳酸氢钠法提取对有色茧丝胶蛋白形态、结构及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高压水蒸气法较碳酸氢钠法更好地保留了丝胶蛋白中的大分子蛋白。碳酸氢钠法提取的绿茧丝胶蛋白微观表面上的孔隙更小且分散。高温高压水蒸气法提取的有色茧丝胶蛋白中的C=O、N—H含量高于对照白茧品种秋白的丝胶蛋白;碳酸氢钠法则相反。紫外、荧光检测和抗氧化试验显示高温高压水蒸气法能很好地保留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更适合提取绿茧品系丝胶蛋白;而碳酸氢钠法可保留完整的类胡萝卜素,更适于含类胡萝卜素丝胶蛋白的提取。研究结果为有色茧丝胶蛋白的提取及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
2025年02期 v.51 16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孙楠;刘国金;蔡仪新;魏庆刚;周岚;柴丽琴;
真丝绸在多次机洗后极易产生灰伤现象,导致光泽度下降。基于不同的防灰伤机制,选取3种整理剂对已染色的真丝素绉缎进行可机洗后整理,对比分析不同整理剂整理前后真丝绸颜色指标、光泽度、色牢度、微观形貌以及抗皱性能的变化,从不同角度确定适宜的防灰伤整理剂。结果表明,使用交联剂K整理后,真丝绸色泽变化较小,防灰伤性能最好,色牢度及抗皱性能有所提升;使用摩擦牢度增进剂M整理后,真丝绸色牢度及抗皱性能最好,防灰伤性能有所提升;使用柔软剂R整理后,真丝绸表面色泽最好且手感柔软,抗皱性能及防灰伤性能有所提升。交联剂K可用于对外形要求较高的真丝绸的整理;摩擦牢度增进剂M可用于洗涤次数较少且对抗皱性能要求较高的真丝绸的整理;柔软剂R可用于洗涤次数相对较少、对舒适性要求较高的真丝绸的整理。研究结果可为可机洗真丝绸的制备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51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杨园园;邓罡;吴心怡;武国华;
为研究蚕丝在自发热领域的应用,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 PVP)对纳米二硫化钼(MoS_2)进行改性,并对蚕丝织物进行改性处理,提升其光热性能以及抗紫外线能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到蚕丝织物表面形成了有序的片状纳米结构堆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MoS_2纳米粒子已成功且均匀地修饰于蚕丝表面。热重分析结果表明MoS_2/PVP改性蚕丝织物的热稳定性得到增强。MoS_2/PVP改性蚕丝织物在近红外光照射90 s内迅速升温至59.8℃,其光热转换效率卓越。经过多次水洗循环发现MoS_2/PVP改性蚕丝织物的光热性能几乎未受影响。抗紫外性能测试证实了MoS_2/PVP改性蚕丝织物具有一定的紫外线屏蔽能力。实验结果证明了MoS_2纳米粒子与蚕丝织物表面之间形成了极强的结合力,预示了这种改性织物在实际应用中将具有出色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该研究为蚕丝织物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思路。
2025年02期 v.51 17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朱盼盼;武会会;周佳丽;吴海芳;王浩然;
为得到花色丰富、图案精细的真丝印花花型效果,根据唐代碱剂印花工艺原理,采用碱性糊料-蒸汽协同处理的脱胶工艺方法,研究熟石灰质量分数、蒸汽温度、蒸汽时间对真丝绡脱胶率及印花色深的影响,并在完全脱胶条件下探讨淀粉用量对花型清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脱胶助剂熟石灰溶解饱和状态下配制碱性糊料,并对真丝绡织物进行单面刮浆,100℃蒸汽处理120 min后,织物正反面丝胶完全去除且纤维表面无明显损伤,印花处K/S值最低,显花效果最显著,且当淀粉质量分数为20%时,花型轮廓清晰度较好。该研究探究了碱剂印花工艺及其显花效果规律,拓宽了传统印花工艺在当代真丝脱胶印花中的艺术效果表达。
2025年02期 v.51 18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