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科学

ACTA SERICOLOGICA SINICA

研究报告

  • 不同种类外源硒对桑椹硒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王华;朱荣才;崔自学;杨四同;王中月;周其明;

    为探究不同外源硒对桑椹硒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大10品种的桑椹为材料,选取亚硒酸钠、亚硒酸钠+吐温20、L-硒代蛋氨酸3种硒肥,设置20 mg/L、50 mg/L、100 mg/L、120 mg/L、150 mg/L 5个质量浓度,于果实膨大期叶面喷施2次硒肥,待桑椹成熟后调查果实及叶片硒含量、果实品质、桑椹汁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结果显示,外源硒处理增加了桑椹和桑叶硒含量,其中施加120 mg/L亚硒酸钠+吐温20处理组的作用最显著。外源硒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pH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不同程度提高了果实鲜重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果实含水率和果型指数,但对果梗长度和果实硬度等外观指标没有显著影响。从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来看,叶面施硒能显著提高桑椹总酚及花色苷含量,同时能提高桑椹汁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

    2025年01期 v.5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家蚕C型溶菌酶的真核表达及产物的抗BmNPV作用

    郭意瑶;费世港;黄一桂;梁玲瑛;孔逸冰;冯敏;

    溶菌酶(lysozyme)是一种能选择性地使微生物细胞壁溶解,从而对生物体本身有保护作用的酶类。溶菌酶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家蚕C型溶菌酶(BmC-LZM)基因的干扰和过表达均能影响BmNPV复制。利用哺乳动物细胞CHO系统表达BmC-LZM重组蛋白,经Ni-TED纯化后与BmNPV共同孵育,再分别处理BmN细胞和注射家蚕幼虫,检测BmC-LZM重组蛋白对BmNPV增殖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BmC-LZM重组蛋白与病毒粒子孵育后,处理过的病毒粒子在BmN细胞中和家蚕幼虫体内的增殖都受到显著抑制。研究结果可为溶菌酶作为抗病毒因子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2025年01期 v.51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家蚕BmRlip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刘圳烨;杨文宇;周丽;吴巧;彭子涵;鲁成;陈鹏;

    家蚕作为变温动物,周围温度的变化会对其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探究家蚕抗高温机制,培育抗高温品系具有重要意义。前期通过转录组学鉴定到了家蚕Rlip(BmRlip)基因能够响应高温刺激。从家蚕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BmRlip基因,对其序列和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并在细胞水平探究其功能。BmRlip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2 124 bp,其编码蛋白由707个氨基酸组成,含有一个RhoGAP结构域。同源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mRlip基因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BmRlip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表明,其在家蚕各龄眠期高量表达;高温能够诱导家蚕个体和细胞中BmRlip基因表达量上调。对BmRlip基因的功能分析表明,过表达BmRlip基因后,在37℃高温条件下能增强家蚕细胞的增殖活力,减少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积累,降低细胞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进而提高家蚕细胞的抗高温能力。上述结果表明,BmRlip基因在家蚕的抗高温过程中行使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阐明家蚕抗高温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并为家蚕抗高温品系培育提供了分子靶标。

    2025年01期 v.51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家蚕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x1亚型(BmUGTx1)的基因鉴定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曹烨庆;李奕竺;郭丹;郭会朵;钱荷英;李刚;

    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UGT)是一类重要的代谢酶家族,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细菌及真菌等,在解毒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家蚕基因组中鉴定出38个UGT基因,这些UGT主要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CDS长度从255 bp到3 615 bp不等,亚细胞定位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大多数分布在质膜和细胞质中。构建BmUGTx1-pIZT/V5-His-mCherry重组质粒,转染BmN细胞后发现BmUGTx1定位于细胞质中,与计算模型预测一致。qRT-PCR检测BmUGTx1基因在家蚕各发育时期和各组织中均有转录,其中在幼虫期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蛹期较低,组织中以气管丛、血淋巴、脂肪体中的表达量较高,生殖腺、丝腺、头部等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BmUGTx1在经口感染BmNPV后12 h、24 h、48 h的家蚕中肠和脂肪体中均表现出诱导性上调,暗示可能与BmNPV感染机制有关。

    2025年01期 v.51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家蚕酰基-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BmAGPATγ的表达特征分析

    马达;周思;顾颖;时佳园;秦笙;李木旺;孙霞;

    家蚕作为鳞翅目昆虫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代谢在其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1-acyl-sn-glycero-3-phosphoacyltransferase(AGPAT)是催化溶血磷脂酸(LPA)和脂肪酰基辅酶A生成磷脂酸(PA)的关键酶。通过SilkDB 3.0数据库和序列比对鉴定了家蚕5个BmAGPAT成员。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mAGPATγ是一个包含33个磷酸化位点的跨膜蛋白,并且与人和果蝇中的脂滴蛋白AGPAT3/4有较强的保守性。通过qRT-PCR技术对BmAGPATγ的组织时期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BmAGPATγ在家蚕各个组织均有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受到蜕皮激素正调控。过表达和干扰BmAGPATγ的表达能够促进或抑制TG代谢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以上研究结果显示BmAGPATγ具有高度保守性,可能参与家蚕生长发育、TG合成等生物学过程。

    2025年01期 v.51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快速检测:基于CRISPR/Cas12a系统的最佳crRNA组合筛选

    焦心皓;周雪敏;沈振宇;许韬;王禄来;吴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是家蚕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之一,其引发的病毒病会导致家蚕大量死亡,严重威胁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基于CRISPR/Cas12a的分子诊断技术因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操作简便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针对BmNPV的ie-1基因,设计并筛选了多条crRNA,通过优化crRNA组合,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CRISPR/Cas12a系统多重crRNA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crRNA3、crRNA8和crRNA9组合使用时检测效果最佳,30 min内通过肉眼观察荧光可在感染BmNPV 24 h的家蚕中肠组织及感染48 h的血液和丝腺组织中检测出BmNPV。该方法无需复杂的核酸扩增步骤,即可实现对BmNPV的快速可视化检测。

    2025年01期 v.51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自适应同态滤波及显著模型的生丝疵点检测

    曾凡高;李子印;汪小东;叶飞;姚晓娟;金君;杨言语;

    为解决生丝疵点检测中传统方法存在的准确率低和速度慢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同态滤波及显著模型的生丝疵点检测算法。首先,针对生丝疵点极微小、不显著的特点,采用自适应同态滤波算法提高生丝与疵点的对比度,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不同生丝图像,自动选取最佳同态滤波参数,以实现自适应同态滤波;其次,建立显著模型,对图像增强后的结果构建特征金字塔,提取图像灰度特征、LBP特征以及多尺度和多方向Gabor纹理特征,同时对多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加权融合得到疵点显著图;最终,基于显著图的灰度强度特征,采用局部区域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检测疵点。实验结果表明,文中算法可有效抑制背景,提高生丝图像对比度,突出疵点的显著区域,疵点整体准确率为93.952%,每张图像平均检测时间为1.078 s。文中算法可有效完成疵点分割,检测准确率和速度较为理想。

    2025年01期 v.51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特征融合和增强的蚕茧图像分类模型

    刘莫尘;侯欣;韦伟;张鑫山;李法德;宋占华;张桂征;梁光健;闫银发;

    为对原料茧中的上车茧和下茧进行准确分类,实现蚕茧分拣智能化、机械化,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和增强的双线性池化分类模型。首先以ResNet41作为特征提取骨干网络构建双线性池化模型,增强网络特征提取能力的同时得到不同维度语义信息;然后引入自适应空间特征融合模块,融合蚕茧浅层图像信息和深层语义信息,解决ResNet41在特征提取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丢失问题;最后采用挤压和激发模块抑制冗余信息,降低分类偏差。改进模型B-Res41-ASE在测试集中的分类准确率和F1值分别为93.7%和94.9%,对上车茧的分类精确率为97.8%,对黄斑茧、柴印茧、烂茧、瘪茧、薄皮茧等下茧的分类精确率分别为96.4%、93.7%、98.6%、94.5%、93.1%,相比于改进前模型和常用的细粒度分类模型均有明显优势,且B-Res41-ASE对蚕茧的可判别区域的聚焦更精准。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法在分类准确率、鲁棒性等方面优于其他蚕茧分类模型,可为蚕茧智能分拣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1期 v.51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桑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杨雨晴;朱常锐;覃颖婷;刘澄谕;李树松;余洁;周围;侯志伟;王茜龄;

    为探究不同桑树品种桑叶粉添加剂的种质间差异,选择5个桑树资源,经测定,其粗蛋白、可溶性糖、粗脂肪、钙、磷及黄酮类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以5%桑叶粉添加到52周龄的蛋鸡基础饲料中发现,湖桑32号饲喂组产蛋量、蛋鸡胸腺指数、孕酮含量、肝脏总抗氧化能力高于其他品种饲喂组;嘉陵50号饲喂组蛋质量显著增加,鸡蛋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麻桑饲喂组蛋质量和蛋鸡胸腺指数显著增加。在肠道微生物方面,添加桑叶粉后,蛋鸡肠道微生物OTU数量显著降低(P<0.05),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有益微生物丰度增加,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有害微生物丰度降低,蛋鸡肠道健康性增强。试验结果表明,蛋鸡饲料中添加桑叶粉饲喂60 d以上,能缓解蛋鸡产蛋率下降,改善鸡蛋品质,降低肠道微生物丰度,减少肠道有害微生物。该研究为功能性饲料桑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2025年01期 v.51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全局调控子VeA对蛹虫草菌合成虫草素的调控功能研究

    李奕彤;姚昊天;黄泽来;颜承海;张温馨;宫璐婵;王俊;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富含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等多种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消炎、抗氧化、降血压等生理功能,是目前研究与应用最广泛的虫草属真菌之一。天然蛹虫草的虫草素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合成通路不明确,限制了其工业化生产和应用。VeA是丝状真菌中调节生长、应激反应和次级代谢等活动的重要调控因子,是提升真菌生长代谢的潜在靶点,而蛹虫草中VeA如何参与并调控虫草素的合成机制尚不明晰。通过构建蛹虫草veA基因缺失菌株(ΔveA),探究VeA对蛹虫草生长及虫草素合成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相较野生型,ΔveA菌株的菌丝呈现分散絮状状态,无法形成固定的菌丝球。蛹虫草ΔveA菌株的虫草素产量显著降低,仅为0.04 g/L,为野生型菌株产量的1/9。采用qRT-PCR测定虫草素合成及其相关代谢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ΔveA菌株的碳源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其中,与虫草素合成相关基因HY1、HY2、HY4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分别为野生型菌株的0.42、0.61和0.44倍。因此,VeA是蛹虫草液体发酵合成虫草素的正调控因子,有望成为基因工程改造蛹虫草高效合成虫草素的新的调控靶点。

    2025年01期 v.51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感官评价的柞蚕蛹食味相关理化指标测定

    陈欣;陈俊山;徐亮;刘佩锋;刘书禹;刘凤全;谌苗苗;李喜升;

    为在感官评价基础上对不同品种柞蚕蛹进行食味相关理化指标测定,筛选影响柞蚕蛹食味的主要理化指标,以8个品种柞蚕为试验材料,进行柞蚕蛹感官品质评价及理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品种柞蚕蛹食味具有明显差异。通径分析表明,滋味是影响柞蚕蛹食味的最主要感官指标,游离氨基酸中,Glu、Ala、Val、Lys、Arg和His的呈味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 TAV)大于1;呈味核苷酸中,5′-IMP的TAV大于1;有机酸中,酒石酸、苹果酸、乙酸、柠檬酸和琥珀酸的TAV大于1。说明这12种呈味物质对柞蚕蛹的滋味有直接贡献。呈味核苷酸与鲜味氨基酸之间的协同效应味精当量同时显著提升了柞蚕蛹的鲜味。相关性分析表明,5′-IMP的TAV值、鲜味协同效应味精当量与柞蚕蛹的感官滋味评分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结果为构建柞蚕蛹食味特征客观评价指标提供了基本信息,也为特殊风味柞蚕的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1期 v.51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